Menu Close

长征使周恩来从人变为太监

墙内作家温伯陵:长征前后的周恩来,完全是两个人

01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有这样的人生履历,会对未来有什么期待?

你出生在官宦家庭,祖父和外祖父都做过县长,老实巴交的父亲做了公务员,工资不高却能保证全家衣食无忧。

这样的家境,未必能给你留下多少财产,但能给你优良的家风、开拓的眼界和不甘人下的志气。

论原生家庭,已经赢在”起跑线”上。

虽然年少的时候,祖父和外祖父去世导致家境没落,但你的个人能力非常优秀,在外省读小学期间,便得到老师的赏识,感叹一声:

“教书几十年,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我得多花点心血,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你不负恩师的期望,16岁考入全国知名中学,被校长称为“宰相之才”,因此经常请你到家里吃饭,和未出茅庐的你谈论国家大事。

如果在唐朝,这样的人被称为“神童。”

你继续发奋努力,20岁的时候出国留学,虽然没有得到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凭,但游历了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发达国家,对各国的风土人情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阅历之丰富,同代青年中罕有人比。

留学期间,你和同学们信仰了一种主义,并且成立了追求主义的组织。此时国内也成立了同类型组织,你决定说服同学们,和国内的组织联合起来,成为其下级机构。

因为这件事,你成为国内大型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随即有了无数志同道合的同伴,事业也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创办组织的同时,你在德国遇到一位纵横沙场近十年的将军,他为了追求理想才找到你,你们结为莫逆之交,友谊保持一辈子。

相当于现在大学毕业的年纪,便能和三教九流打交道,人格魅力不用多说,妥妥的青年豪俊。

要是在游侠盛行的魏晋南北朝,这就是奔走江湖的曹操、祖逖、刘琨一样的人物。

他们年少有为,很快入朝为官。

而你也被恩师推荐回国,到广州一所军校做领导人之一,授予将军衔,麾下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此时的你只有27岁。

在别人为一日三餐发愁的时候,你已经什么都不缺了,组织、社会地位、信仰、工作乃至爱情,你都有了。

太传奇了,简直是爽文小说的男主标配。

好了,现在睁开眼睛,问问自己,这样的人生履历到底有没有代入感?

如果实在没有代入感的话,你也不必灰心丧气,因为这身开局神装根本不是普通人能拥有的,它只属于一个传奇人物——周恩来。

那个请他吃饭的校长是张伯苓,参与创办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结交一生的将军是朱德,回国任职的军校是黄埔军校。

我们完全可以想见,此时的周恩来意气风发,特别希望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

如果换做是你,恐怕也会非常自信,有一种“天降大任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但命运犹如过山车,给了周恩来远比其他人强大的神装,也让他经历了接二连三的失败,从命运的顶峰狠狠抛下。

而这些失败对青年豪俊周恩来的打击,远比世人想象的更深远。

02

周恩来的第一次重大失败是南昌起义。

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举刀屠戮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随后以英美列强做背景板,和江浙财阀组成南京买办政府。

我党为了生存,也为了挽救革命,便决定以叶挺、贺龙的两万部队为基础,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任命周恩来为前敌委员会书记,统一领导起义的全部事情。

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爆发。

激战到清晨,起义部队已经全歼守军3000多人,缴获子弹70万发,各种枪支5000多,可谓是大获全胜。

这个时候,包括周恩来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起义基本成功,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大波折,便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离开南昌向广东进军,准备夺取出海口,接收苏联援助,然后积蓄实力举行第二次北伐。

但不久后他们才明白,起义并不简单。

离开南昌城,起义部队便成为孤军,基本没有稳定的后勤补给。千里行军意味着没有友军配合,很容易被敌军偷袭。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南昌起义部队损兵折将军心动摇,很多人趁乱离开部队另谋出路。

周恩来不得已在三河坝分兵,给朱德留下4000人,让他们打阻击,给主力部队争取时间。

就这,主力部队也没成功。

10月3日,周恩来主持南昌起义的最后一次会议。他检讨了起义失败的原因,包括战术失误、情报疏忽、轻敌等等。

反正就是一句话,起义失败了。

叶挺说,以后只好当流寇,还有什么好说的。贺龙亲手拉起来的部队都没了,心情最差,说不甘心,要回湘西卷土重来。

结果会议没开完,便有敌军来攻,会场一片大乱,周恩来和叶挺、聂荣臻突围而出,路上遇到汕头地委书记杨石魂,才坐一艘小船渡海到了香港。

聂荣臻用绳子绑在桅杆上,才没有掉到海里,可想而知过程有多凶险。

而此时的周恩来正发高烧,昏迷不醒,完全是被叶挺和聂荣臻抬到香港的。

你说为什么发高烧?

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是连续急行军,吃喝睡都没有着落,铁打的身体也扛不住。

二是失败对周恩来的心理打击太大,堂堂两万大军,不到两个月就剩下三个人,作为起义最高领导的周恩来,心理上肯定有过不去的坎。

说好革命成功解放全中国,现在几万人和割韭菜一样死了,如何面对他们的热血,如何面对几万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家庭?

而且南昌起义是党的重要行动,结果在自己手上失败了,以后的革命事业怎么办?

这些问题,都是折磨周恩来的软刀子。

南昌起义的失败,也让周恩来第一次对自己发问,我到底行不行?

不过周恩来是中国数一数二的青年豪俊,一次失败不能摧毁他的意志,在香港养好身体之后,周恩来回到上海,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不就是失败一次么,再来。

1928年4月,周恩来去莫斯科参加“六大”,当选为政治局常委。

由于政治局主席向忠发是个大老粗,完全是因为工人身份才被苏联相中,没有任何能力主持中央的工作,于是年底回国以后,周恩来成为中央的实际负责人。

此后一年半,是周恩来党内地位最高的时候。

他重建了领导北方的顺直省委,并派聂荣臻和贺昌到顺直工作、给井冈山的红四军写“九月来信”,肯定了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和游击战思想、向其他根据地派驻人员建立党的领导等等。

总而言之,周恩来在上海,统管全国的革命局面。

在上海,他创办了闻名遐迩的中央特科。

中央特科是秘密部门,专门在暗线工作,做一些不方便在公开场合做的事,其下设立四个科:

负责后勤的总务科。

刺探情报和反间谍的情报科。

营救同志和清理叛徒的行动科。

负责无线电交通的交通科。

从苏联回来以后,向忠发、周恩来和顾顺章组成特别委员会,共同领导中央特科。但向忠发是挂名领导,顾顺章是听命令做事的,所以中央特科的领导就是周恩来。

而他最倚重的,就是陈赓做科长的情报科,以及顾顺章做科长的行动科。

一个负责搞情报,一个负责杀人,配合起来天衣无缝,中央特科在上海迅速闯出名堂。

凭借中央特科的武力,周恩来才能领导中央机关,在上海站稳脚跟,指挥全国革命运动。

也正因如此,1930年初的李立三夺权和1931年的王明夺权,想处理革命工作都离不开周恩来配合。

没办法,离开周恩来,他们什么都做不成。

但就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1931年4月,顾顺章送张国焘去鄂豫皖之后,被国民党特务抓捕,随即叛变,向国民党供出全部秘密,紧接着向忠发被捕叛变。

上海的中央机关已经没有秘密可言,所有人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中央便失去继续留在上海的可能。

那就分头转移吧。

同年王明去莫斯科,出任驻共产国际代表,留下博古等人执行他的命令。年底周恩来进入苏区,主持苏区中央局的工作。再过一年半,临时中央彻底离开上海,转移到中央苏区。

这件事对周恩来的打击非常大。

顾顺章是他的左膀右臂,结果却毫不犹豫的叛变了,即便别人不说,他自己也会想,是不是我识人不明?上海的中央机关被摧毁,我该负多大的责任?

这是折磨周恩来的第二把软刀子。

继南昌起义失败之后,上海的工作也失败了,到底是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出现在周恩来的脑子里。

革命局势没有给他太多的反思时间,进入中央苏区的周恩来,还想再试一试,用自己的方式给中国革命做贡献。

他接替项英出任苏区中央局书记,成为中央苏区的最高领导,但他不同意边缘化毛泽东,在临时中央批评毛泽东的时候,他还站出来给毛泽东说话。

甚至在“宁都会议”正式批判毛泽东时,他都是做“温和有限”的批评,留了一丝余地。

之所以这么做,他其实是想压下苏区创始人的威望,组建以自己为中心、朱德和毛泽东等人为助手的工作班子,团结起来干工作。

我想,这是周恩来在中央苏区的工作计划。

后来,这个计划也失败了。

1933年1月,临时中央转移到苏区,苏区中央局和临时中央合并,直接指挥苏区的各项工作。

周恩来的苏区中央局书记职务,便撤销了。

而博古不懂军事,委任李德为军事顾问,全权指挥红军的作战行动,即便后来重新成立军事委员会,也是任命项英为主席。

总政委周恩来和总司令朱德,便失去决策权,只有执行权。

由于周恩来是政治局常委,他就成了参与决策的最高执行者,做出成绩是临时中央领导有方,出现失误是周恩来执行不到位,地位太尴尬了。

我们都知道,临时中央是没有做出成绩的。

转移到苏区没多久,遇到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半吊子李德纯粹瞎指挥,博古也是个愣头青,李德说什么就是什么。

毛泽东回后方的时候说,前方何时电召便何时来,结果坐了几年冷板凳,也没人发电报找他。

于是中央苏区崩了,8.6万红军走上漫漫长征路。

到了湘江战役以后,8.6万红军只剩下3万人,当时的中央领导心态都崩了。

常年看不起中国革命家的李德,垂头丧气不说话。博古经常取出手枪,对准脑袋模拟自杀。还是聂荣臻劝他,枪不是闹着玩的,博古才没有扣下扳机。

周恩来倒没有留下类似的故事,但那是他的涵养优秀,不是他神经大条不当一回事。

毕竟是几万条人命,毕竟是千万人口的根据地,说没就没了,做为参与决策的最高执行者,周恩来怎么可能没有心理负担。

这第三把软刀子,彻底把周恩来的意志折磨崩了。

03

自从记事以来,周恩来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同代人里出类拔萃,放眼全中国,也很少有人和他一样优秀。

参加工作之后,周恩来雄心万丈,誓要给中国革命找出一条路,并且在这条路上,建立自己的事业,留下自己的名字,造福自己的同胞。

所以领导南昌起义周恩来当仁不让,在上海指挥全国革命周恩来非常自信,进入苏区要创始人毛泽东做他的助手。

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但他的选择都失败了。不管巧合也好、必然也罢,终究是失败了。

这一系列的失败,对于别人来说,无非是换个工作而已,可对于周恩来这样的天之骄子,失败否定了自己的坚持,更摧毁了自己多年建立起来的自信。

用玄幻小说的世界观来说,道心崩溃,意味着前方路断。

可能有人不知道,周恩来主持的工作为什么失败,但毛泽东看明白了。

1957年,毛泽东和赫鲁晓夫聊天,说准备卸任国家主席的职务了。赫鲁晓夫问有没有接替的人,毛泽东便和他点评党内同志。

第一个是刘少奇,政治坚定原则性强,但不够灵活。第二个是邓小平,兼具原则性和灵活性,很有发展前途。第三个是周恩来,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弱点是个好人。第四个是朱德,德高望重却年纪太大。

毛泽东用一句“好人”,评价了周恩来。

从周恩来一生的功业来看,他确实是好人,爱民如子、同甘共苦、鞠躬尽瘁、忠于国家和人民等中国美词,周恩来都当之无愧。

但做领导,尤其是最高领导,往往需要用菩萨心肠行雷霆手段,不计较眼前的虚名只要万世功业,而且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躲避,必须勇往直前乘风破浪。

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做不了这些事。

南昌起义失败,两万人血染疆场,他去了香港。明明和共产国际有分歧,他没有反驳,而是想在执行中做到两全其美。他不赞同临时中央的决策,也没有旗帜鲜明的反抗。

政治这种事,永远是极端才有吸引力,站在中间调和,只能两边不讨好。

旗帜鲜明站在极端的是领袖。

站在中间调和的“好人”只能做执行者。

毛泽东看明白了周恩来,长征路上,周恩来也看明白了自己,他的内心终于想到一句话:“我不是帅才。”

既然不是帅才,那就选一个能做帅的人。

于是周恩来在黎平会议上支持毛泽东,指挥红军向贵州西部走。

到了遵义会议,周恩来和博古、李德彻底割裂,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然后以政治局常委的身份,支持毛泽东出山。

虽然毛泽东的身份是“周恩来的助手”,但是四渡赤水之后,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地位便彻底颠倒过来。

因为“四渡赤水”这种螺丝壳里做道场的仗,周恩来做不到。助手做到了,主帅做不到,那么助手便成了主帅,主帅成了助手。

直到多年后,周恩来和工作人员说起四渡赤水,还是心驰神往,说不知道四渡赤水,就不知道“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写的多精彩。

那是真的服气了。

现在的人读党史,只看到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上举手,却没有想到,这么光芒璀璨的人,为什么会坐在那里举手。

三次重大失败摧毁了周恩来的道心,然后在一片废墟之上,周恩来涅槃重生,重新塑造了真实的自我。

如果说毛泽东是天生奇才,那么周恩来就是你我一样的凡人。

上学时总以为自己是睥睨天下的英雄,被社会暴打之后,才能重新认识自己,然后在新的人生阶段,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大事业。

长征是毛泽东成长的炼狱路,也是周恩来重生的涅槃路。

04

长征是周恩来重塑自我的起点,但要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以后的人生定位是什么,他也不知道。

想回答这两个问题,周恩来也需要时间。

他真正完成重塑的时间,应该是1940年。

那时的周恩来,经历过“西安事变”的磨练、国共统一战线的分歧,也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亲眼看过抗日根据地的繁荣,还去苏联养伤近一年。

可能就是这一年时间,让他有机会远离中国纷扰,思考了一些个人问题。

他想明白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应该是辅佐毛泽东的“宰相。”

什么少年雄心、什么天之骄子,去他妈的,那些虚幻的东西有什么用,直面现实才能解决革命的大问题,以及个人的小问题。

既然毛泽东有办法,那辅佐毛泽东又有什么不行?

1940年,自苏联回国不久的周恩来,要去重庆工作。他带着工作人员一路南下,路过陕南的时候,周恩来让司机停车,然后通知工作人员一起看古迹。

工作人员不懂,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破古迹有什么可看的。

周恩来也不多说,自己悄悄念叨:“留侯把荣誉利禄抛在脑后,晚年就隐居在这里。”

工作人员才知道,这里是留侯庙。

留侯是汉初的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策千里之外”的祖师爷,他不是征战沙场的大将,也不是反秦灭项羽的领袖,而是汉高祖刘邦的私人谋士。

每当刘邦犯错误或者不知怎么办的时候,张良便走上前去,给刘邦分析局势,然后给出中肯的建议,让刘邦选择。

最后刘邦用张良的谋划,指挥千军万马征讨天下,开创四百年的大汉王朝。

张良以刘邦为媒介,做出自己的功业,赢得生前身后名。

周恩来评价张良:“他不是帅才。”联系到他说自己不是帅才,意思不能再明白了。

周恩来专门拜访留侯庙,看着张良的塑像和牌位,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贯通两千年的时空。

从留侯庙出来,周恩来带着工作人员,又去看了萧何追韩信的遗址。虽然不知道遗址的真假,但周恩来不是考古,而是借古抒情。

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开创大汉王朝,张良和萧何占了两个名位,一个负责谋划,一个负责执行。

现在周恩来能在会议上出谋划策、分析局势,还有超强大的执行能力,恰如张良和萧何的结合体。

萧何和张良是两千年前的周恩来,周恩来是两千年后的萧何和张良。

至此,周恩来完成涅槃重生,犹如凤凰展翅啼鸣九天,即将辅佐毛泽东真龙遨游奔腾四海。

到重庆工作之后,周恩来还专门去成都,看了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站在武侯祠的游人中间,周恩来念了两句杜甫的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武侯,同样让周恩来心驰神往。

05

周恩来已经去世数十年。

他的后半生,工作上类似于张良和萧何的结合体,一手参与决策,一手抓执行,和毛泽东相辅相成,为中共建政立下汗马功劳。

而他的人格和遗产,更像诸葛亮。

东晋年间桓温西征蜀地,功成后,桓温在成都见到给诸葛亮做过小吏的百岁老人,他问老人:“如今谁能和诸葛丞相比肩?”

那人说:“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意思是,诸葛丞相在的时候,感觉挺正常,但自诸葛丞相去世之后,便再也没见过能和他比肩的人。

周恩来也是一样的。

他做总理的时候,中国人都觉得,国家总理和干部就应该是这样的,可自周恩来去世以后,就再也没见过这样的干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长征路。

如果说周恩来给普通人留下什么遗产,我觉得应该是:

不辜负曾经的努力,不放弃自己的理想,遭遇挫折磨难之后调整人生定位,闯过自己的长征路,活出新的生命。

相关新闻:  回中国签证比申请美国绿卡还难,霸占华夏的习近平集团已经断绝了外国籍华人的回家之路;推翻中共政权是海外华人的现实需要
本文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取自互联网各新闻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Posted in 共产党卖国史

Related Posts

发表回复

Leave the field below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