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人士郎平定居美国乐悠悠
郎平:与丈夫定居美国,一家三口住豪宅,退休生活很幸福
提到郎平,中国人绝对很熟悉,她不光以排球选手的身份为中国夺得了奥运会的女排冠军,退役后还以教练的身份发光发热,带领着中国女排再一次获得胜利。
不过,就在2021年9月1日,郎平卸任了执教八年已久的中国女排教练一职,与丈夫和女儿在美国定居,过上了悠闲的退休生活。
郎平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生活的动态,有她和女儿坐在圣诞树前笑容明媚、郎平在乡间小路上遛狗散步和一家人外出与朋友聚餐的照片等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从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郎平的精神饱满,身体也很康健,闲暇时研究一下厨艺,身边还有亲人好友陪伴左右,生活非常惬意幸福。
看到郎平的生活这么平静美好,球迷们为她高兴的同时也在好奇郎平过段时间是否还会重新担任教练职位呢?
一生为排球事业奋斗的郎平
出生于1960年的郎平现年63岁,她从16岁开始职业排球训练,人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摸着一颗排球度过,她的命运和人生高光都与排球息息相关。
小时候,郎平在跟着父亲看国际女排比赛的时候,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梦想着有一天也可以当女排运动员,她在学校展现出自己在运动上的天赋,于是老师们也推荐郎平去体校试试。
于是郎平就偷偷报名了北京市第二业余体校的排球队并且被顺利录取,郎平知道自己的妈妈肯定不会同意让她上体校,所以她一开始报名的时候就没告诉她妈,后来妈妈知道真相的时候她已经被录取了,而且体校的老师很肯定郎平的天赋,保证她能进北京体育学院。
郎平的妈妈这才同意郎平继续在体校训练,为了向妈妈证明自己,也为了自己的梦想,郎平在训练上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但是却意外得了骨膜炎,需要半年时间治疗,中间还不能训练。
郎平很怕这半年不训练会跟不上同学们的进度,所以就坐着练托球,为了不让妈妈发现,她平时都不太回家,总是在体校待着,就算偶尔回了家,郎平都要对着自己家的墙壁练习托球,弄得墙上全是排球的印子。
而且那个时候的房子隔音都比较差,排球打到墙上“咚咚”的声音整栋楼都能听见,被邻居找上门抗议之后,郎平就不敢在家里练球了。
等到伤势痊愈之后,郎平没有辜负自己这半年的用心,迅速跟上了同学的进度,进步非常快,两年后她就入选了北京青年队,开始了职业排球运动员的生涯。
郎平刚进入国家队不久,就被教练袁伟民安排在主攻手的位置上,顶替了身经百战且实力出众的老将杨希,她能感觉到压在自己身上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为了不拖全队的后腿,她更加努力地训练,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
郎平身上一直有一种奋勇拼搏的精神。她为了提高全面的攻防技术,在训练中从来都是全神贯注,摔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扑过去,只要教练的球不停,她也不会停。
郎平从来不怕在训练中受伤。她只怕,因为自己平时的不努力,而导致结果不如意,就是她的这种排球女将精神,为中国女排带了一个好头。
去日本参加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时候,郎平遇上世界上那么多位排球强者,心里激动兴奋又紧张,但是她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不能赢,能走到国家队,走上女排世界杯的赛场,哪个人不是强者?但强者并不意味着就会是最后的赢家。
作为运动员,就是要有当冠军的雄心壮志,敢于向强者发出挑战,力争上游,才是一个好运动员。
抱着这样的心态,哪怕遇上身高足有一米九六的海曼和克罗克特两位世界著名黑人球员的阻击,郎平也没有退缩,而是改变了一味强攻的做法,转而不断变换进攻位置,终于突破了对方的拦截网,帮助中国女排赢得了胜利。
这场胜利来之不易,郎平的体能消耗巨大,但是第二天站在赛场上的时候,她的情绪仍然保持着激昂。她身上一往无前的冲劲儿和乐观开朗的心态感染着队伍里的每一个人,带领着她们走向胜利,获得了中国女排历史上首个世界冠军。
根据统计,此次比赛的11天里,中国队7场比赛一共扣球1116次,而郎平一个人就扣了其中的407次,得到79分,命中率高达48.6%。
郎平是女排赛场上的一匹黑马,被誉为“中国女排的新兵器”,而解说员宋世雄在转播比赛的时候说郎平就像个铁榔头,不停地敲打着,排球就像钉子一样被打进地上,这个比喻实在太形象了,于是大家都纷纷叫起了这个名字,一下子,“铁榔头”的名号传遍全国。
虽然郎平想赢,但是她也从来不怕输,赢得起也输得起,她说过,当一个好运动员是不容易的,要经得起胜负和荣誉的考验,也要经得起困难挫折的折腾,如果上球场做不到精神抖擞,那就是思想不过硬。
郎平说世界冠军也可以输球,最重要的是放得下,拿得起,在挫折面前也要振奋精神,不要受沮丧心情的支配,技术上可以有胜有负,但是精神上绝对不能示弱,要永远做强者。
正是她这种敢打敢输的强大心态把全队的心都稳住了,哪怕输了球,也不影响她们在下一场比赛中用饱满的精神面对对手。
退役之后,郎平本来可以凭借冠军的头衔,顺理成章地在国内从事相关的体育工作或者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郎平毅然决定挑战自我,继续开拓眼界。
于是在学习了英语后,郎平前往美国留学,在那里没人认识她,生活上有很多困难,但是郎平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她开始做学校排球队的助教免除学费,但是由于郎平拿的是公派留学签证,不能在美国打工赚钱,生活上的开销就难以维持。
这种情况下,意大利摩德纳俱乐部向郎平发来邀请,郎平就靠给俱乐部打球来赚生活费,她想着,在意大利职业队打球是给老板打球,所以她的球必须对得起别人付给她的钱,在美国打球纯粹是作为娱乐。
而在中国打球没有钱,也不是玩,那是国家和人民的希望和托付,这里面有压力有荣誉,但是也会让她感觉到这是一份神圣的使命,就是这种使命感,让远赴异国他乡的郎平从来没有忘记祖国对自己的培养,始终怀揣着为中国排球事业做贡献的理想。
1994年年底,郎平接到了中国排协的电话,希望她能回国执教,当时已经在国外有稳定生活的郎平面对这个邀请不是没有犹豫过,她的女儿那时还年幼,但是在经过考虑后她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国了。
虽然生活质量差别很大,但是郎平没有后悔自己做下的决定,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对女排的训练中,除此以外,她还跟每个队员谈话,了解她们的想法,跟她们提出自己的需求,训练场上郎平不苟言笑,但是私底下她很关爱自己的弟子们。
在高强度的工作中,郎平好几次因为过度疲劳导致身体亮起红灯,但是她凭着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拼劲儿,带领队员们取得突出成绩,重新回到世界一流强队的队列中。
1996年郎平被国际排联评为“世界最佳教练”,她是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女性,2002年郎平成为亚洲第一位入选世界排球名人堂的选手。
后来,郎平又先后执教了国际排坛上的多支队伍,2015年9月6日,再次执教中国国家队的郎平带领中国女排以3:1的比分打败了东道主日本队,时隔12年再次赢得世界杯冠军,再度书写了历史。
2020年9月25日,以郎平为原型的体育电影《夺冠》在影院上映了,这部片子讲述了几代女排运动员们在赛场上拼搏的故事,而电影里年轻时候的郎平正是由郎平的女儿白浪饰演的,就像一种使命的传承,看着与母亲长相相似的白浪好像真的看到了年轻时候的郎平。
白浪是郎平跟前夫在美国生下的孩子,由于在国外长大,她性格爽朗爱笑,受母亲郎平的影响,白浪也对运动很热爱,小时候打篮球进过美国少年队。
但是最后白浪没有选择像母亲一样成为一名运动员,而是选择了金融行业,只把运动作为自己的爱好,郎平身在其中最是明白运动员的不容易,所以对于女儿的选择也很支持。
2021年9月1日,郎平正式卸任了中国女排教练这个职务,和丈夫去了美国,跟女儿一家三口和和美美地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
郎平的退休生活
郎平的运动生涯很辉煌,她的退休生活也是多姿多彩,我们可以从郎平偶尔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的照片中窥见她生活的一角。
郎平的现任丈夫叫做王育平,他是一名大学历史系教授,相貌儒雅,学识渊博,跟郎平有很多共同语言,两人十分般配。自打退休之后,郎平就带着丈夫去美国定居,跟自己的女儿白浪团聚。
这其实也是为了陪伴自己的女儿,当初郎平来中国当女排教练的时候,白浪还很小,就只能独自在异国他乡生活,所以郎平缺席了女儿成长中的很多重要时刻,幸好,白浪始终为自己有一个这么厉害的母亲而骄傲,母女之间没有因此生出隔阂。
郎平除了跟自己的家人相处,还经常跟一些华人圈的朋友聚餐,例如跟谷爱凌一家聚会,郎平与谷爱凌都是为中国争光的世界冠军,优秀的人彼此之间认识也不足为奇,更别说郎平的女儿白浪还是谷爱凌的冰雪迷。
郎平在家的时候,除了收拾一下自家的花园,每天散步遛狗之外,还给自己培养了一个小爱好,就是下厨。
而且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食物更是希望不光好吃,还要健康有营养,西餐虽然味道不错,但是吃多了未免觉得有些单调,所以她就开始研究怎么融入其他菜系,把西餐做得又健康又好吃,为此自创了一种“郎式西餐”。
郎平时不时就跟丈夫王育平在厨房里捣鼓一下菜式,一个人做,一个人品尝,生活过得其乐融融,而且郎平还把下厨的过程拍成视频放到互联网上,跟网友们分享自己的创新,她很乐于和网友们交流厨艺,做了不少美食给女儿吃。
除了在吃的上面潜心研究,郎平虽然退休了也没有丢掉自己作为运动员的好习惯——那就是健身,哪怕是在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郎平也没有中断健身,所以她才会六十多岁还有这么一副健康的体魄,身体上的强大也可以带来精神上的强大。
虽然不当排球教练了,但郎平还是关注着中国排球的建设,2022年10月17日,郎平和自己的两名弟子一起参观福建师范大学的校园,还跟全校师生们讲述了一些自己与排球之间的故事,将女排精神传递给了新一代的年轻人。
很多人还期待郎平可以继续当中国女排的教练,虽然郎平目前来看的确是中国女排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是女排的领军者,但是她已经为女排做出了足够多的努力和贡献,我们更需要的,是寻找和培养郎平的接班人,带领中国女排走上另一个巅峰时期。
参考文献:
殷欣. 中华人物故事全书 体坛名将 近现代部分 美绘版[M]. 2016
蒲远祥,陈伟,陈宁编著. 名人论体育道德[M]. 1993
当代女性生活风采大全[M]. 1990
作者:延津
编辑:莫里